互联网颠覆金融的逻辑:端走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饭碗 | 智信洞见

2015-07-01 11:07

曾经一度认为,互联网改变的是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互联网无法改变的是金融行业管理风险的本质;所以得出结论,互联网无法颠覆金融业。然而,这个假设前提正在崩塌。目前来看,不仅是效率,连风险管理这个饭碗,恐怕也要被互联网端走了。

自2013年6月余额宝问世、并上演吸金神话以来,各种互联网颠覆金融的声音不绝于耳。但看行动,二者似乎仍风马牛不相及–互联网派仍关注于搭平台、垒流量、刺激活跃用户,而金融派则仍在管理、分散、防控、处理各种金融风险。

直至2014年末,众筹商品、众筹股权越来越为人所知,证监会甚至发布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另一端,消费信托、养老社区等消费者决定生产者的模式也在小范围募集的过程中获得认可。

小米手机由消费者提出功能需求,每次迭代都引发网上激烈讨论及预售抢购,线下客服及门店的服务质量真的不敢说贴心(非米粉儿的我到门店的感受是这样的),但仅Online部分的成功,已经让小米位列国内智能手机排名第一、全球智能手机排名第三。

三个爸爸空气净化器借助京东众筹的平台,一个月募资1123万元,成为中国首个千万级众筹项目,远超50万元的目标值。当然,这是个神奇的个案,但也是以销定产的变革曙光。

中信信托的消费信托系列产品,从云南的嘉丽泽旅游地产,到中国移动iPhone手机定制,再到钻石与黄金,涵盖各类消费品或服务;因为有中信信托和最上游商家达成的协议价,因为有信托计划的持有期收益和到期选择权,这类新型信托计划逐渐在消费者中形成拥趸,并且消费者从未在购买过程中问过“刚性兑付”的问题。

伴随着诸如此类的实践,互联网颠覆金融的路径也逐渐清晰:“互联网+”的价值创造模式改变了实体经济,消费者取代生产者,成为商业逻辑的发起方。在C2B的定制商业模式及O2O的市场运营体系中,金融帮助生产者融资加杠杆的逻辑已然发生改变。或者说,这种模式下的生产者,在生产环节根本不需要融资,不论股权还是债权。而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特别是银行系金融机构–识别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将无用武之地。

未来,修改《证券法》时,若能将股权众筹写入,私募股权众筹可以发展到公募股权众筹,全民投资的时代就真的来了。

届时,投资者基于自身的喜好做判断,基于全面充分而又表述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做出投资决策,承担可能产生的风险。

届时,总是不愿在白纸黑字的产品说明书上多费笔墨,却喜欢悄悄兜底、暗自刚兑的金融机构将很不适应。

届时,折磨中国银行理财、中国信托行业的顽疾–刚性兑付将灰飞烟灭。

而金融机构需要具备的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IT技术和组织架构,并且实施在网络自治机制下的合规与风控。那将是一场全新的游戏。

目前看到的各种互联网金融的形态:P2P也好,大拆小也好,电子商务也好,都不是互联网颠覆金融的支点。移动互联时代的核心要务是学会如何组织风险,描述风险,并让投资者接受它,承担它。找到支点,才能保住饭碗。

作者:智信研究公司研究员 张胜男

来源:智信研究公司《资管高层决策参考》

(转载请务必注明完整的作者和来源,否则将举报侵权)

声明

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非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并加上本站链接,智信网将保留所有法律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