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16-07-12 02:07

本文根据2016年5月28日智信研究公司与京东金融在北京联合举办的“智信资管沙龙23期·消费金融资产及其证券化”主题活动的交流纪要整理而成。在经济转型升级、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各类创新的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其底层资产“小额分散”的特性,受到各类金融机构的青睐。本文以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逻辑为主线,分析了当前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行业状况,指出了机构投资者介入的顾虑和应对策略,并提出资产证券化服务商是促进消费金融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京东金融结构金融部总监 孙鑫

        智信研究公司研究员 纪少锋  刘乐

来源|智信研究公司《资管高层决策参考》

一、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逻辑

在经济下行和资产荒的大背景下,优质固定收益类资产成为金融机构方重点关注的领域。从债券投资机会来看,债务置换致使城投债与政府债务利率持续下降,过高的负债率以及频发的信用风险事件产能过剩情况下工商企业债务投资风险显著增加。与之相对的是,截至2015年,中国个人负债率未超过40%,以个人微额信用贷和消费信贷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发展前景被市场所看好。

1、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伴随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超前消费意识的增强,负债消费正形成趋势。根据华兴资本研究报告的数据,过去十年间,中国通过负债进行消费的人群上涨10%,至2020年我国消费信贷规模预计将达到42万亿元,其中房贷70-71%、信用卡贷15-17%、车贷3-5%、其它类别消费信贷7-12%。随着居民消费信贷杠杆的提升,在消费金融领域有望诞生出4万亿至6万亿元的潜在市场。

2、消费金融资产的分类

按照消费金融资产所对应的业务类别,主要可分为个人抵押类信贷和个人信用类贷款(包括有消费场景的信用贷以及无明确消费场景的信用贷),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具体分类如下:

(1)抵押贷款

房贷分为按揭和非按揭(首付、赎楼、抵押等)贷款,按揭贷款具有客单价高、风险相对极小的特点,但票面利率最低,在3%-5%之间。传统银行是按揭贷款的主要提供者,非按揭房屋贷款的参与者众多,包括传统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或其他具备定价或处置能力的主体。

(2)车贷

车贷分为车辆交易和抵押贷款,其中,车辆交易的主要参与者为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或厂商财务公司、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等;二手车或抵押贷款方面,由于较难定价和处置,参与机构大多从产业链切入,以掌握核心交易环节和定价能力。

(3)个人信用类贷款

个人信用类贷款分为场景类消费信贷和现金贷,其中,受托支付消费信贷以银行的信用卡和提供垂直类消费场景的非金融机构为主,现金贷则基于小额短期周转的需求产生。此类贷款是消费市场中增长空间最大、利差最大的资产,但风险也相对偏高。

3、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第一,传统的金融体系很难有针对性地提供消费金融服务。出于历史原因,传统金融机构多以提供对公服务为主,在针对个人消费金融的运营上,无论从业务流程及风控技术上都有一定的缺陷。

第二,非金融机构方面,除较早成立的银行体系外的零售信贷公司外,大多兴起于2013年下半年颁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之后。经过近两三年的发展,脱颖而出一批运营良好且有独特业务模式的优秀公司,但整个行业仍然存在着供给引导需求的情况,信贷服务覆盖领域和信贷额度往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二、行业梯队差异明显

1、行业梯队差异明显

ABS

来源:Wind资讯、中国债券信息网、京东金融

在发行过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机构中,第一梯队的代表是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基于优质的基础资产和风险把控能力,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巨头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发行票面与同期限中票短融的交易价利差也逐步降低。如上图所示,蚂蚁小贷发行ABS产品的发行利差控制在50-200BP内,京东金融发行5期产品的利差也从140BP下降到70BP左右。

第二梯队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状况。各发行机构交易背景和基础资产的不稳定,导致利差在140-400BP的较宽区间内波动。以股东背景强大和资产优质的中和农信和易鑫租赁发行的证券化产品,发行利差也达到了140BP。

2、资产端和资金端存在的融资痛点

(1)资产端的融资痛点

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首先,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普遍偏小,表内较小的资产包难以满足投资机构的需求;其次,消费金融公司本身的信用水平非常有限,亦难以直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债务类融资;最后,消费金融公司若通过P2P网贷平台转让资产融资,存在资金成本高、政策风险大、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

(2)资金端投资难觅优质资产的困惑和痛点

在消费金融投资领域,虽然理论上资产的高收益可以覆盖风险,但由于入池资产质量优劣难辨,资产方提供的数据可靠性存疑,交易对手的资产管理能力和经营存续风险未知,以及风险出现后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都使得传统机构对消费金融资产“想说爱你不容易”。首先,对于没有投过消费金融ABS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机构投资者的顾虑主要集中于:

发行利率较低。价格成为当前所有机构投资者面临的首要难题。随着市场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ABS甚至整个企业类ABS的信用利差越来越薄,流动性风险溢价空间较小。在与市场上其他资产的对标分析后,由于风险收益比并不高,机构投资者对这一类资产的投资动力降低。

京东

数据来源:Wind资讯,中国债券信息网

市场规模尚不够大。由于消费金融市场目前的存量资产规模较小,相应的单支消费金融ABS发行规模也非常比较小,分摊到每每一支档ABS的投资份额过太少,但由于每单投资又需要是后续走完涉及较为复杂的投资决策流程投后管理,所以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面临投入产出比太低的问题。

交易主体自身信用水平一般。首先是风控逻辑。,资本市场投资人往往无法准确判断消费金融公司针对其特定的客户人群设置的风控逻辑是否科学合理;其次是相应主体业务周期过短不长风控体系。,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成立的时间都不长,通过财务报表无法清晰判断其风险管理体系是否进行了多次迭代和合理升级,更多是关注消费金融公司的高管及风控团队人员的职业背景;再次然后是最后是征信信息。,资本市场投资人由于对央行外征信体系认识不足,不能准确把握消费金融公司的征信数据来源是否足够丰富和有效,具体包括央行征信系统、消费金融公司自身生成和各种第三方数据渠道。;最后是破产风险,投资人较难实时监控消费金融公司持续经营的能力。

资产尽职调查的有效性。在传统对公资产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交易业务的尽调过程中,通行的做法是资产逐笔全面调查。然而由于消费金融资产包中资产笔数众多而分散,只能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去辨别基础资产的真实性,这就对抽样标准的设置方法提出了较高要求。加上部分消费金融ABS的基础资产的周期较短,通常会采用循环池的结构,从而对尽职调查抽样数据方法系统的科学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高。

资产隔离权属的特定化。在消费金融ABS的循环购业务买结构中,机构投资者也高度同样关注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实现资产特定化,以严格区分每期证券化产品的资产包,避免出现类似于个别对公于公司项目业务中资产方使用同一资产(如应收账款、“收益权”类资产等)重复融资的情况。

投后管理的操作风险。和投资一般的信用债不同,资产证券化产品需要机构投资者耗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持续监控,在人力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机构投资者面临如何通过简捷智能的方式有效地监测资产质量的变化情况这一难题。另外一大难点是,就算实践中,部分资产方会为买方机构开通了观测基础资产数据的系统端口,然而但是买方仍然面临难以无法辨别数据的真实性的问题。

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服务能力。目前的交易结构中,资产服务商和原始权益人同多为消费金融公司,机构投资者非常关注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服务能力。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否会出现加速清偿的状况;其次,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实现对借款人的有效筛选约束;其次,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在日常运营中维护好自身管理的资产组合;最后,消费信贷在单笔资产额度较小资产非常分散的条件下,一旦出现不良资产,消费金融公司如何进行高效、快速的处置,资产置换的逻辑是什么将是机构投资人高度关注的要点。

信息充分披露。计划管理人能否将资产池变动情况高频、直观的呈现给投资者,并确保该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也将是投资人的关注要点之一对于新兴的消费金融行业,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是否足够有效,是否足以支撑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

三、资产服务商:正在崛起的“资产服务机构”,促进中国消费金融资产流转

目前,国内原始权益人和资产服务商往往是同一家机构,而在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中,已经进化出专业的第三方资产服务机构。资产服务机构能够负责优选资产质量稳定的消费金融服务公司,拥有大数据资产筛选和风控能力,构建资产管理和证券化产品发行管理系统,并以买方视角对其介入交易的零售资产进行甄别、注入信用并进行全程风控,设计产品架构、创设证券化产品。

通常来说,资产服务商可为市场提供以下服务:

1、资产服务商为帮助消费金融公司实现高效融资机构提供的价值

首先,针对传统融资审批手续繁琐、耗时较长,用款需提前预约并缴纳保证金的融资方式,资产服务商可根据消费金融公司的流动性要求,提供更高效灵活的放款服务。

其次,资产服务商可以帮助优化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本金使用效率。从利润表的角度,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可以直接反映在ROE的提升中;从风险管理角度,通过将部分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转移出表,可更为精细的管理公司在自身资产组合上的风险敞口。

此外,针对消费金融公司生成并持有信贷资产,以重资产、存贷息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资产服务商可推动消费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升级,通过表外生成、运营资产,以轻资产、收取服务费等中间业务获取利润,推动消费金融公司业务的规模化扩张。

2、资产服务商为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价值将原始资产转化为标准金融产品

从底层资产筛选/交易对手尽调,产品结构设计,信用增进到后端系统开发,资产服务商的价值在于为金融机构实现全流程的一站式服务,消除资产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优质的原始资产转化为买方可理解、信息披露完善、风险可控制的标准化金融产品。

在资产质量方面,由于入池资产均对接资产服务商的系统,进行逐笔复查式审核,保证了入池资产具有稳定的信用风险表现。在资产保真方面,资产服务商可通过第三方支付掌握放款/扣款第一手的流水信息,与债务人一一对应,把控资产真实性。在尾端风险的控制上,资产服务商有能力在消费金融公司丧失清偿能力时为交易提供流动性,并代为追偿资产。

交易结构设计方面,交易往往采取优先劣后安排,劣后比例需要对静态不良率进行充分覆盖。与此同时,资产服务商进行全流程风险管控,定期/不定期对底层资产进行人工抽验,结合系统化管理双重确保资产真实性。此外,还可以根据交易具体条件灵活安排各类触发机制,结合底层资产真实表现控制资产交易风险。

破产隔离方面,通过信托结构设计,实行彻底破产隔离,资产归属于SPV、资金账户为托管或真实监管账户,资产服务商掌握底层债务人信息,确保出险时资产处于实际可回收状态。

因此,发展专业的资产服务机构,能够解决资产方与资金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规模扩张和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优先承担资产损失风险,同时有效屏蔽资产服务商的道德风险甚至在出现不良资产时进行回购。

四、机构投资者应如何对待消费金融资产投资?

目前,消费金融业务的广阔发展前景已经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从金融机构自身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资产既是对“资产荒”时代投资品匮乏的补充,也是机构拓展投资品类、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投资能力的良好时机。

1、通过接触相关业务,积累投资经验

从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来看,由于进入时间的差别,机构投资者对于这类资产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前期投过多支交易所发行的消费金融ABS的机构投资者而言,普遍将消费信贷类资产视为创新型固定收益资产或,信用债的有益补充。在此类业务开展早期,由于参与的机构较少,发行利率较高,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而在充分了解风险的情况下,机构通过参与夹层投资也能获得更高的信用溢价。

对于还未参与过消费金融ABS投资的金融机构来说,对消费信贷资产的了解往往还不够深入,对产品的疑虑及困惑较多,因此更加看重对于融资主体自身或中介的信用水平更加看重。

由于经济下行,传统企业债券违约事件增多,而消费信贷资产是少数有望维持稳定违约水平的资产品类。随着消费金融资产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机构投资者应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尽快介入这一领域的投资,可以尝试与消费金融公司进行技术系统的对接,实现信息的对称化、透明化,亦可以和正在成长的资产服务商建立合作关系,增进了解、积累经验。

2、深入了解消费类资产的特性,把握实质风险

(1)违约率低的资产vs违约率稳定的资产

由于历史原因,多数金融机构更加关注资产不良率的是绝对风险水平,通常会认为不良率低的资产一定比不良率高的资产好。但消费信贷业务具有其特殊性,不同客群、不同产品定位基本决定了其业务不良率的基准水平。而针对满足大数法则的消费信贷资产,由于其发生坏账的概率和实际的坏账损失率是近似相等的,在这一条件下,投资人应更加关注违约率的稳定性情况。无论任何一类信用水平的客群,只要能够形成稳定的历史违约率,消费金融公司就能够通过提供合适的信贷产品,形成业务利差空间。在这类资产的投资上,资本市场投资人也应尽快建立“风险不是不良率绝对值的高低,而是不良率的波动”这一认识体系。

(2)理解应用大数据风控的前提条件

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消费金融公司快速识别具有稳定的attern模式的业务风险,并应用于消费信贷业务中的反欺诈和客群分类领域,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于:

● 模式客观存在,试图在无规律的空间中使用数据分析技术是徒劳的;

● 累积的数据点应该足够多,数据总量基本可以覆盖业务生命周期中的各类情景;

● 应用场景应较为单一,将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得出的结论直接套用于不同业务逻辑下的其他产品场景往往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对消费信贷违约率资产组合表现的高频、长期监控非常是必要的。每类业务、每类客群风险表现的长期稳定性是开展业务的基础条件,机构在投资消费信贷细分领域时要格外关注数据在历史周期中的覆盖程度,并着重分析数据在稳定性方面的表现。

声明

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非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并加上本站链接,智信网将保留所有法律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