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长期向下,到哪里抢占好资产?

2015-11-24 05:11

18万亿银行理财应该进一步向资产端施压,进一步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比如二级市场相关的配资)来满足投资者的胃口?还是调整发展模式,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做出贡献?不是扛不住的时候自然降,被动的降显然不如主动的降有腾挪空间。先转型先调整的机构会有先发优势——在市场利率进一步下降的前夜,抓住可以过冬的口粮。

作者 | 智信研究公司 张胜男

利率下行通道已经确立,而且由于实体经济难见起色,业界普遍预期,我国基准利率以及市场利率仍将持续下行。

美国自08年金融危机后,长期维持低利率与宽松流动性,同时由于各类信用违约风险的接连爆发导致实体经济、居民客户风险偏好极低,更多的资金流向了实体企业运营、科技创新、技术替代等环节的股权投入,最终实现了全社会杠杆率的降低与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的上升。

自2014年11月以来,中国央行已经4次降息、4次降准(含定向),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3.0%降到了1.75%,贷款基准利率从6%降到4.6%。我们期望的大逻辑也是低利率、降负债、降杠杆、稳经济。

落到资管机构,特别是银行理财来看,短期面临的尴尬却是,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下降步伐显著慢于资产回报率。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的加权收益率近期终于下行至4.7-4.8%附近,但是市场公认的无风险收益率仍在5%附近,这还不包括暂未被实质监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18万亿银行理财应该进一步向资产端施压,进一步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比如二级市场相关的配资)来满足投资者的胃口?还是调整发展模式,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做出贡献?

答案似乎很简单,扛不住了就降。

但我们认为,逻辑应该调整一下,不是扛不住的时候自然降,被动的降显然不如主动的降有腾挪空间。先转型先调整的机构会有先发优势–在市场利率进一步下降的前夜,抓住可以过冬的口粮。

这不是社会道义问题,而是大势所趋。在4月20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大银行的座谈中直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可多方面调查的数据表明,企业利润目前平均只有5%,扣除财务费用之后不就成负增长的了吗?”大趋势来看,金融与实体倒挂、融资成本与无风险收益率过高的扭曲必然会被纠正,因为只有金融与实体的利率关系理顺,金融能为实体输血而不是抽血,我国经济才有出路。经济活,金融才能活。

落到实战层面,体量庞大、风险偏好极低的理财资金如果能够主动降杠杆、降规模预期和收益预期,深入实体经济、发掘长期限、大体量好资产,或许可以在如下领域提前布局:

一、在PPP浪潮全国开花之前,占领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先机。作为经济“保底线”的基础,地方政府因为过去两年的观望所耽搁的地方基建项目急需启动。不论是否适用PPP模式,地方财政是否兜底,先与财政实力较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政府保持密切联系,签署框架协议,可以说是在市场利率下降之前,抢到的大肥肉。

参照2009-2012年的地方基建潮,谁赚到最甜的利润,谁承担最高的风险,历历在目。

这类项目特别适合央企背景、国企背景的金融机构,体量大、周期长、延展性广,搞不好连地方国企改革也顺便做了。

二、寻找一切可证券化的资产。经济下行周期中,谁也不愿意持有难以变现的资产,以地产行业为盛。而这个时候金融机构的作用就可以发挥出来了。投资持有并证券化,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收益回报。

此处的证券化并不一定代指向监管部门备案发行的央行版CLO或交易所版ABS,而是借助结构化内部分层与增信手段、通过模型化风险测算,对标的资产实现风险分层、投资者分散的金融手段。凭借专业的金融手段实现风险可控后,通过互联网手段实现公募销售,这类更广义、更草根的证券化在中国一定比庙堂之上的证券化更具有生命力。

这类项目适合有ABS专业技术,愿意花精力花成本在小项目上的机构,有属于自己的互联网销售渠道更佳。

三、风投有核心技术、可实现颠覆性垄断的创新创业企业。创新阶段不一定有超额回报,但是有颠覆性技术革新,具备垄断潜质的企业一定有超额回报。就好似苹果公司的回报超过美国国债是在取得行业垄断之后一样。

对于庞大的理财池来说,取一瓢于风投上,比如1万亿余额中的100亿元人民币,成立创投基金或产业基金,用实际行动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在于博取超额收益,更在于对自身团队的培养,对银行转型方向的探索。

符合银行信贷标准的可贷客户越来越少,对于各地分行来说,是满世界找优秀的量化投顾、对冲基金容易,还是发掘本地企业客户,寻找有技术、有市场的明日之星更容易?

当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有银行理财资金也挤入了大疆无人机的投资人行列,还有保险资金挤入了Uber中国的F轮融资……我们更希望看到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环保技术等具备垄断潜能的高科技产品在开发、量产的过程中,有资管机构的身影。

声明

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非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并加上本站链接,智信网将保留所有法律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