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5日,智信研究公司创始人、资管云APP总编辑郑智先生出席了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和上海信托主办的“信托为美好生活创造价值”投资者服务日活动,并发表了题为《家庭资产信托化与财富管理新生态》的主题演讲。
本次活动是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上海国际活动2023”系列活动之一。
家庭信托的推出,是信托行业十年来最大之利好。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业务创新,而是个人信托账户在中国普及推广的开端,信托制度的普惠化运用将带来家庭资产的信托化浪潮,信托也将从服务少数人的“高端私募”的小众行业,走向千家万户。
家庭信托本质上是一个信托法律架构加一个资产配置的账户。从制度功能的层面,家庭信托和家族信托是没有区别的,都可以实现财产的风险隔离、资产保护、条件分配、定向分配、财富传承这些功能,这样功能运用的场景会非常广泛。只不过,家庭信托的设立门槛更低,家族信托是1000万,家庭信托是100万。除了门槛的不同,监管要求家庭信托所投资的资管产品,穿透之后最终只能投向同业存款、债券、股票等标准化金融资产。家庭信托从一开始的制度设计,就是账户的概念,不是一个资管产品。家庭信托是不能直接去买卖股票、债券的,而是必须去投其他的资管产品。这样一个账户的推出,具有两方面的重大历史意义:一是信托摆脱了仅作为资产管理机构的定位,得以在资管之上去提供这样一个信托服务的法律架构。二是信托逐渐摆脱了高端私募的定位,与个人客户的链接,从原来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这样一个资管产品,变成了家庭信托、家族信托这样的服务。这两方面都导向一个前景,就是信托制度的普惠化。越来越多的人会了解信托,运用信托账户来实现自己的财富管理需求。信托行业曾经在管理规模上一度是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行业,但是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行业,产品不能公开宣传,全行业只有2万多从业人员,基本上只有在北上广深和省会城市的高净值客户才会知道信托。假如今天我们到一个普通县城,大家会知道银行、股票、保险,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信托。如果有一天,你问一个四五线城市的普通客户,他也能大致说出信托是一个财产管理的账户,可以实现他在财产隔离、分配上的很多想法,那信托就成功了。信托产品的个人投资者现在大约是128万人(2022年6月末数据),随着家庭信托、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遗嘱信托、特殊需要信托等财富服务信托的推广,未来5-10年能不能变成1280万人?增长10倍,我认为完全是可能的!
信托行业当下面临比较大的转型压力,但是我对信托行业充满信心,我的视角是,信托行业的客户数可以翻10倍,这才是这个行业的空间所在。
过去家庭金融资产的表现形式是存款、资管产品、保险,各种公募私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资产管理计划,都可以归到一个类别是资管产品。未来会怎么变化呢?会在存款、资管产品、保险这三者之外,有一个信托账户的崛起。也就是说,相当多的一部分钱会先到信托账户,再通过信托账户配置各种资管产品。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信托首先是一个法律架构,客户要通过这个法律架构先做好财产隔离和分配上的一些安排,然后再去投资。当然,也完全可以反过来,比如先买了一个保险,再通过设立保险金信托,把保险金请求权作为信托财产注入到信托。家庭资产的信托化,就是资产更多用信托这种法律架构来管理,信托成为在各种资管、各种投资之上的一个总体性的财富管理的安排。为什么我这里用的是家庭资产,而不是家庭金融资产,因为未来还有很大一个预期是,能不能把房产也装到家庭信托里面来?我觉得应该去推动,中产家庭相当大一部分的财产形态就是房产。当然,股权也可以,只不过有需要的主要是企业家群体了,多半是做家族信托了。家庭信托未来的发展,是要在两端谋求创新,也就是:装入的可以不仅仅是现金,拿回来的也可以不仅仅是现金。除了刚才我们说的房产,现在更迫切的是,能不能让客户把已经持有的处于存续期的各种资管产品,银行理财也好,公募基金也好,资金信托计划也好,这些产品的受益权、持有份额,能否非交易过户到自己的家庭信托或者家族信托里面。另一端则是信托受益权,可以不仅仅是现金,能否是一种消费权益?家庭信托和养老、医疗、品质生活等服务的结合,值得探索。
家庭信托的推出,我认为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大事,但凡要做财富管理的机构,服务个人客户的机构,都应该高度重视。家庭信托在中国的发展,也决不能仅仅依靠信托公司。信托行业现在67家公司,从业人员才2万多,营业网点基本只在省会以上城市,怎么可能单独服务上千万的个人客户?因此,家庭信托的发展一定是开放生态,客户、资产两端都开放,大家一起来做。在这个生态里面,信托公司的核心定位是做好受托人,切实履行好受托人责任,做好基础设施。客户要大家一起来拓展来服务,投资资产则是全市场配置。可以说,信托目光所及,没有对手,只有朋友。这就是新同业合作的概念,新同业合作不是谁做谁的通道,是信托公司与各类金融机构一起,利用好信托制度和工具,共同服务个人客户。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家庭信托。零售银行业务这些年的竞争主要是争夺客户的AUM(全量金融资产),所以各家银行都不再只盯着存款,而是代销各类资管产品,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商业银行一定要意识到,随着财富的积累,信托制度的普惠化,相当一部分客户对信托的法律架构是一种刚需。在这个浪潮中没有及时响应的银行,可能在下一步的竞争中就落后了。而且一个客户现在是100万的家庭信托客户,几年后可能就是1000万的家族信托客户,这个过程需要陪伴。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转型,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从单纯提供股票买卖的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怎么转型?除了资管产品线的建设,当然需要信托工具,家庭信托应该赶紧上线。保险公司与信托公司的合作,现在已经有保险金信托,家庭信托也可以探讨。保险和信托是全市场唯二的可以实现他益的金融工具,两者又有很强的互补。保险有风险补偿和杠杆功能,但是身故赔付完成之后,保险就结束了,这个时候启动一个信托,再把赔付的保险金管起来。保险行业有庞大的个人代理人队伍,在推广保险金信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也大大推广了信托制度和理念。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也要特别重视家庭信托。道理很简单,因为将来很大一部分钱会是家庭信托、家族信托给你配置过来的,作为资产管理机构,必须高度关注资金方的这种变化。对于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来说,家庭信托的意义还在于把短钱转化为长钱,家庭信托设立时的最低存续期限是5年,这个钱不是仅仅追逐短期投资收益的,是实现财产特定安排的,因此反而能够更长期持有资管产品。
当然,家庭信托是一个难而正确的事。现在这个阶段看,除了前景很美好,还有现实的很多难处。比如,怎么样让信托制度理念,让家庭信托这样一个服务更好地普及推广开来,任重道远。特别是要让客户区分信托资管产品和信托制度服务。怎么样让家庭信托的商业模式能够更牢固更可持续,参与各方如何形成一个均衡的利益分享关系,还需要探索。家庭信托是爱与责任的信托,是传递美好精神价值的信托,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样一个美好的东西推广开来,让中国1000万人先用上信托!